top of page

城裡一畝田看見便當菜之外的原味  

在臺北市的心臟地帶,每個月第三個週日,大安區巷弄內的一座廣場會與農田相連。

 

貢寮的、竹南的、雲林的,來自各地的農作躺著、站著,在彎腰農夫市集一張一張的桌子上跟臺北打招呼。他們都是小農與大地對話、磨合的結果。這些小農用無毒、友善的耕種法,換來的是產量比一般慣行農法少,成本卻多了兩成以上的結果。 他們這些作物得來不易,沒有大量的農藥跟化肥,他們從好好的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開始,跟著在地的氣候、水文、土壤等調整耕作的內容與方法,長出來的,是真正的從土地釀出來的味道。

 

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相同,城市裡的上班族在這裡終於看到便當菜之外的原味。精心挑選的媽媽全都帶著微笑、張著喉嚨詢價,要找好東西的渴望在這裡被滿足了。 更滿足的是孩子。幾個街區外的大安森林公園每到假日滿滿的孩子,奔跑可以釋放,但是要跟自然學習怎麼辦?彎腰農夫市集給了機會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地上擺著的是金黃色的稻草桿,大暑之後稻米全都收成完,農田裡一束束的金黃色稻桿預告立秋。稻草桿雖然邁向枯黃,但它保溫、保溼的功能,不管是覆蓋屋頂、為農作保水、防寒,甚至是做家庭小物都行。

 

孩子跟爸媽就這麼在廣場做起稻稈的創作,用手摸、用鼻聞,一邊也聽進了稻田的故事。 而在彎腰農夫市集裡,你可是有聽不完的故事。

 

先聽到的是日照有機農場主人呂大哥的聲音,今天講的課幫你把雞蛋的謎一一解開,每天吃蛋的城市人耳朵跟眼睛時而張大,時而發出笑聲,記下來,這些受用一生的故事們,是呂大哥用很多的學費換來的!

本來是資訊工程師的他,因為工時實在太長而選擇轉換跑道,一轉,就轉進了雙溪的家鄉,竹林、埤塘、跟一座小山頭間,也就是現在的日照農場。門外漢靠著對品質的追求,慢慢的找到了一套養雞的方法,讓雞吃得好、吃得健康、過得開心。ISA是呂大哥的「主力雞種」,他用自己調配的酵素、天然食材按比例給雞做飼料,配合天氣,夏、冬還有不同配方,讓雞有足夠的抵抗力,減少疾病、寄生蟲的影響。 原來一顆蛋背後有這麼多秘訣,一顆蛋能讀出這麼多的用心,聽著聽著,都市裡的孩子都開了眼界。

 

另一邊是水賊林的菜刀大哥。一下是賊、一下是菜刀的,這群大叔卻有男孩團體般的熱力跟笑容,他們的團名就叫「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」。 組合當然不是為了出唱片,他們的故事是一群中年男子返鄉守護土地的選擇,組合,是希望在家鄉打造社區協力型農業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)。

 

他們桌上擺著的,是整個社區協力完成的結果。消費者除了吃跟付錢,他們還跟生產者一同開會,討論每一季想種些什麼,一同出資,不僅預約了家中需要的蔬果量,也解決了農耕要承擔的資金壓力以及收成的風險。整個社區想下田的一起幫忙,會寫文章的撰寫田間通訊,那些擺在市集桌面上的蔬果,就是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的成果,也是人跟人拉近距離、集合智慧化成的結晶。

走在彎腰農夫市集裡你可能會覺得很熱,但一張一張桌子之間,一個個故事跟你對望、一個一個故事都想聽,今天要拿起哪一本人生?品嚐哪一塊土地的故事呢? ▍

bottom of page